Search


剛看了偉來電影台重播內地電影《花木蘭》,一場由花木蘭率領魏軍對抗柔然大軍的戰役中,在二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剛看了偉來電影台重播內地電影《花木蘭》,一場由花木蘭率領魏軍對抗柔然大軍的戰役中,在二軍對戰敵前叫陣裡有段台詞令我當場傻眼,柔然主帥(胡軍所飾):「魏人是羊,我們柔然是狼!」,花木蘭(趙薇所飾) 「我們的隊伍裡,有漢人,氏人,鮮卑人,羌人,沒有羊!」,姑且不論古代二支少數民族(魏即北魏以鮮卑民族為主體,柔然則是混雜鲜卑、匈奴等眾多遊牧民族血統)對陣卻使用漢語溝通之語病(絕大多數之古裝劇涉及少數民族之對話時,均便宜行事一律以現代華語發音),重點是古代沒有 “氏”這個民族啊!是“氐”(今白馬藏族為氐人之後裔)差一橫真的差很多,這當然不關演員的事,是編劇的問題,而且是根本不該出錯的專業問題!

這部電影我是第一次看,而且是從中轉台看到,後來我就沒看下去了。我不禁要想,從電影劇本的構思一直到定稿,然後配音、剪接、拷貝上映,這麼長的過程中,電影公司居然無人發現這句台詞的荒謬,虛構了一個從不曾存在過的種族名,當然也有可能是“氐”這個字的簡體字只有一個點,趙薇當時唸台詞時唸錯了,但她只是個演員,不需苛責她需熟知古代少數民族名,該質疑的是電影公司把關與審查的人,這種錯真的是不該犯。走筆至此,不得不對魏導肅然起敬,因為在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的電影中,魏導堅持在影片中以賽德克語、日語及閩南語發音,還原歷史語言的空間真實性,卻絲毫不損及電影的可看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這是【方文山】在「facebook」上官方粉絲團
View all posts